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超市/网络超市 > 正文
|
|
18个月150家超市倒闭 2006中国零售业生存大战
|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06-06-20
字体:
[大
中
小]
|
|
零售业靠随意收取通道费、恶意拖欠货款盈利的“幸福日子”一去不返,就是中国零售业大规模创新的时候将至。
在过去18个月中,我国共有150家超市倒闭。
今年12月7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民事裁定书,宣告家谊超市破产———被称为广州“第一生鲜超市”的广州家谊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因经营管理不善,账面负债4亿余元无力清偿。
在此之前,11月29日,北京联友超市5家店突然关门;乐客多在绍兴的两家门店也正式停业。
10月27日,拥有5家店的上海家美好百货有限公司贴出停业告示。
与此同时,12月3日,苏宁电器在15周年庆的活动中称:将“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如今,其开店速度已达平均2.2天一家,连跨国零售业巨头也为之咋舌……
距离2004年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已过去整整一年,这是场残酷程度不亚于任何一场体育比赛的竞争。征途中,中国零售业百米冲刺般的赛跑还能继续吗?在2006年即将到来之际,国内零售业究竟会怎样生存?
门店拼抢日趋白热化
2004年底,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标志着零售业在中国的发展从“春秋”步入“战国”。2005年开始,整个中国零售业市场更加战火纷飞。以上海为例,据市连锁经营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9月30日,本市共开设连锁大型超市114家,到年底,上海市大型超市将达到130家以上,预计3年以后,这个数字将达到近200家。
除了惊人的增长幅度,上海大型超市公司的恶性竞争还表现在免费班车对客源的争夺当中。目前,全市各大型超市公司共投放了700多辆免费班车,715条线路,发车班次6715班,停靠站点40290个。免费班车除了直接构成对竞争对手的杀伤力之外,站点所到之处,与大卖场经营商品有不少重叠的标准超市成了最大牺牲品。标超行业的“元老”华联超市,10月31日发布了业绩预警公告,预计2005年全年实现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50%以上。
门店、门店、还是门店,零售业的核心就是门店资源,疯狂开店,是为了赢家通吃。为达到完胜,除了自行开店,从2005年开始,中国零售业的购并重组狂潮也变得更加汹涌澎湃:百联重组大商,联华超市购并广西佳用,百安居接手欧倍德在中国的业务,国美吞下易好家、黑天鹅及武汉中商的家电部分,永乐买下灿坤,并对厦门思文电器进行重组……进入2006年,随着外资零售业的全面进入,必将掀起国内零售业更大规模的购并浪潮。
目前,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巨头正在我国二三线市场加速选点开店,这些市场也将成为新一轮并购的多发地带。同时,从1992年我国部分地区试点放开零售业以来,很多二三线城市在政府行政指令下发展了很多国有商业网点,但目前多数处于疲惫的维持状态,急于“卖身”。
中小零售业谋另类生存
“活着还是死去”?这是本土那些势单力薄的中小零售企业在步入“战国时代”时共同发出的喟叹,中小零售业,路在何方?
沃尔玛(中国)公司李成杰认为:既然无论管理、人才,还是技术、资本,中小零售业都无法与大企业抗衡,就应该从打“正规战”转入打“游击战”:一是做生意的眼光应从着眼于做节假日生意转为做天天生意。沃尔玛提供的是“一站式购齐”服务,节假日里举家出动,大包小包一次买齐,是沃尔玛在假日里最常见的现象。因而,中小超市就应该甘于舍弃与之发生正面“抢食”的这块肥肉,转为做街坊邻居们的“天天生意”。李成杰告诫说,不要守着“大鸡不吃小米”的酸架子,企图把跨区域的消费人口也吸引过来,那是非常不现实的。把周边人口的消费市场做足做透,才有可能找到一块立足之地。
二是考虑怎么“把生意留在家门口”。他指出,必须在商品结构上动脑筋,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最见效的办法是,死死盯住“邻居们”的餐桌,以出售价廉物美的食品、日用消费品来巩固自己的阵地。
无独有偶,今年11月,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评出的“全国零售创新奖”10大获奖企业,也能给业内不少启发:农工商超市的伍缘店,独创“低价农副产品+均价百货”业态模式,以比大卖场更低的毛利率,很快抢占到不少低端市场份额;家得利在对沪上大卖场进行顾客购物行为调查时发现,有32%的顾客在每次消费中都会购买大桶精制油、大米和大包装卷筒纸,因此家得利对这3大类产品进行轮番低价促销,从而削弱顾客对大卖场忠诚度。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教授评价说:“超市业是一个非常本土化的产业,只要你在当地做强了,取得了领先地位,就不要害怕外资和国内大公司的进入;等到把自己的事情做实了,就是套现也要卖个好价钱!”
“类金融模式”遭遇变革
2005年底,商务部即将出台《零售商与供货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办法》将直指中国零售业两大“毒瘤”———零售商随意收取供应商“通道费”、零售商恶意拖欠供货商货款。2006年,为业界诟病的中国零售业非正常“零供关系”曙光乍现。联合证券研究员吴红光认为,商务部的这一系列动作证明了他对“我国零售商采用类金融发展模式发展”的判断。吴称,零售商虽然在资金来源、用途和信用基础等方面与银行等金融企业有不同之处,但这种模式具备了财务杠杆高、进出资金量大、浮存现金多、存在较大财务风险等特点,使零售企业与金融企业有着很大相似性,事实上零售商已经成为“不受管辖的金融企业”。吴红光同时认为,根据目前零售业竞争格局和大中小零售商财务状况,商务部此举实际上对中小零售商的冲击相对较大,对大型零售商的影响较小,原因在于中小零售商渠道基础较差,信用基础薄弱,恶意占用供应商资金和欺骗供应商货款的可能性较大。
顾国建认为,不管商务部最终出台的《办法》内容如何,实施结果怎样,零售企业到了未雨绸缪的时候了。在中国,许多连锁企业的盈利模式是建立在营业外收入之上的,也有许多企业是依靠延长对供货商支付账款的账期来进行发展,这种盈利模式一旦被“滥用”,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没有好处。
他说:“对连锁企业而言,必须要考虑宏观管理环境的变化对自己企业的影响,要在明年的企业增长预算、财务预算和盈利预算等方面进行调整。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创新盈利模式,其中包括以企业为核心,进行各类商业业态组合的收取租金型盈利模式,改变生鲜食品联营方式,积极自营,让超市的生鲜部门成为盈利部门的盈利模式,通过跨地区跨国采购,实现商品差异化的盈利模式,开发自有品牌商品的盈利模式,用足用活资金积极开展资本运作的盈利模式等”。
零售业靠随意收取通道费、恶意拖欠货款盈利的“幸福日子”一去不返,就是中国零售业大规模创新的时候将至。
|
|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
|
 |
推荐女性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