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超市/网络超市 > 正文
|
|
寻找买卖双方最佳结合 今年超市将比拼本地化
|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06-06-20
字体:
[大
中
小]
|
|
全貌:单次采购数量减少,购买频率增加,客单价稳步上升——从市民的“食物仓库”到现代人生活的“食品加工厂 ”,超市商品逐渐从大而全向快捷、新鲜、优质转变
按照超市以往的销售经验,周一是一周最淡的时候,而双休日则是最火爆的销售期。然而,这条铁律现在似乎在慢慢变化着,仅从人流来看,周一至周四的人流量正在逐渐增多,且每天较为平均,而双休日的人流量则相对稳定。
从市区某家超市测试的人流数据来看,周一至周四,日人流量大概在0.8万-1万人左右,双休日的人流量则维持在近2万人左右。
乐购公园店食品部工作人员小黄,从业4年。在小黄的印象中,刚工作那一会儿,超市内的顾客并不是特别多。消费者大多是三五成群疯狂采购,喜欢购买满满一车商品。然而,前年起,这样大宗购买商品的消费者越来越少。超市在不少消费者心目中已不再是“食物仓库”,而是“食品加工厂”,提着小购物篮,隔三岔五地进超市逛逛已成为不少市民的生活习惯。
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超市的经营也必然随之改变。仅以小黄所在的食品部为例,4年前,各类日用杂货的更换周期一般是一个礼拜,而现在一般是3天,甚至更短。“现在的消费者更注重新鲜与品质。”小黄说道,“不少消费者宁愿多花点钱买好一点的、新鲜一点的商品。”
从数据来看,超市的日成交笔数大约增加了近一成,客单价从过去的40多元提升至50多元。
凸点:国际大卖场杀入,品种结构组合,商品盈利能力——超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率的比拼很大程度依赖于其所经营的商品,如何使其所供商品既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又能达到利润最大化,这是超市必须直面的问题
据了解,我市超市以乐购、大润发、时代、信特等为主,各家超市的地理位置大都相距甚远,在各自的辐射范围内,拥有着各自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因此,各超市在价格、服务、特色等方面相差并不大。
然而,伴随着沃尔玛等连锁巨头的杀入,超市间的竞争必将日趋激烈。调整商品品种、提高盈利能力已成为不少超市经营者的共识。
一般而言,大型超市内的商品门类通常是生鲜、食品、杂货、电器等4大类。但事实上,食品、杂货2大类是超市销售的重点,生鲜次之,电器则相对较弱。据介绍,超市食品、杂货2大类的销售额接近整个卖场销售额的80%,而面积却仅仅占到1/3之多。
生鲜类商品所占面积不大,包括熟食、净菜等,但这些商品的对运输、储藏、加工的要求较高,成本自然而然地就上去了。由于实行的标准化生产,不少熟食口味缺乏特色,难获顾客芳心。而各类净菜相较农贸市场又缺乏价格优势,除了搞特价或是一些市场少见的优质商品,在销售上往往难见突破。
电器类商品包括家电、手机、服装等,所占面积最大,一般约接近整个卖场面积的1/3。然而,家电卖场已经将各类家电的价格打得几近惨烈,在采购成本上并不占优的超市想要在这方面有所成就,自然不是易事。
“其实,这些问题大家心里都清楚。但没办法,超市都有设置的标准,各门类商品缺一不可的。”某超市部门负责人说道,“现在的问题倒不是一家两家人进来分饭吃,关键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如何在保证商品门类的同时寻找到最赚钱的商品结构组合。”
策力:本地化程度、相互克隆长处,差异型价格优势——在大多数商品质同的大环境下,商品的本地化程度自然而然成了超市之间争夺消费者的唯一选择,进而配合各自的营销策略,最终将形成不同的价格优势
有人预言,2006年,常州零售超市将是比拼本地化程度的一年。综观常州各家超市大都是以外资或合资企业,因此各超市在经营面积、商品种类、促销手段上无一例外地套上了外资品牌的烙印。
据业内人士介绍,这种本地化并不是增加本地特色商品的概念。这个本地化是一种宽泛的概念,涉及该地的风土人情、家居饮食习惯等各个方面,诸如北方的靴子大都带毛,以保暖为主;南方的靴子则注重造型,更多是为了美观、装饰。在区分地区差异之后,利用母公司的采购平台进行全国乃至全球采购,充分挖掘本地消费特点,谋取价格差,这将是大型超市提高利润的重要途径。由于各家超市的采购优势略有不同,各超市最终将在不同商品上形成价格优势。
|
|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
|
 |
推荐女性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