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性健康/两性健康 > 正文
|
|
经常使用MSN聊天危害健康
|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06-06-20
字体:
[大
中
小]
|
|
网络时代,不仅办公实现了“无纸化”,工作上的事一般也不用当面谈了。无论生脸熟张,寒暄之后,一句“N上聊”马上拉近了彼此的关系。这个“N”指的就是聊天软件MSN。
但最近,MSN上似乎也蹿着一股“邪火”———有人和你热火朝天地聊了半天,事后一问他却摇头三不知;有时你几次三番地和他说话,人家却总是爱搭不理……耽误了工作不说,还得罪了领导、朋友,自己全身是嘴说不清。
一个小小的聊天软件,为什么会引发关于职场信任的矛盾?本来能让工作更方便的工具,为什么反而引起了新的沟通障碍?
传统意义上的“信任”与网上的“信任”不一样
网络心理学研究者们对此专门进行了试验。对于通过面对面交往认识的同伴和纯粹通过网络认识、没见过面的两种同伴的交往过程分别进行评价,发现结果差异很大。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由于即时通讯主要依靠文字传输,便使得人际间的信任程度大大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维系变得更加脆弱。”组织这项调查的网络心理学专家阳志平说。
上文中的赵先生解释一两次领导还会接受,如果这种情况出现的次数多了,也许小赵会被认为是《狼来了》故事中的主人公。虽然可能是由于部分使用者对于技术、功能的不熟悉导致沟通出现问题,但是却会带来人与人信任机制的微妙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信任’与网上的‘信任’不能够使用同一套评价体系,如果忽视这点,很容易将网上产生的误会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误会。”阳志平说。
从心理角度看,强弱联系的容忍度不同
在社会学上,我们可以将交往的双方交往次数多、双方交往感情好并且形成了亲密关系的这种联系称之为“强联系”;反之,就是“弱联系”,比如网友或者超女的粉丝团。而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基本上都是通过“强联系”来交往的。
一般来说,如果交谈的对方属于自己的强联系范畴,误解是很难出现的。比如,“亲人”、“同事”都属于典型的强联系范畴,对于这部分人,即使出现了离开但状态没有及时改变的情况,误解也不太可能出现。因为,跟强联系中的人交流,除了网络交流手段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社会线索,比如,电话、当面沟通,以及以往对他/她的了解等等。可能会给对方辩解为:“他可能真的有事情外出了”。
相反,对于其他几组处在弱联系范畴的朋友,比如,其中的“网友”组,很可能会出现误解的情况。因为,相对而言,社会线索欠缺很多,交流所凭借的线索,可能完全来自于MSN聊天。这时就会产生“这人,真没礼貌”或者“这人,没诚意”的想法。
但是,一旦真的出现了沟通障碍,强弱联系两组的容忍程度却是截然不同。处于强联系的“亲人”组往往会真的存在很大疙瘩,而弱联系的“网友”组则相对来说,容忍程度高一些,经过解释之后,能够较快地恢复信任。
从社会学角度看,华人的“人情-面子”模式依然影响网络交往
由西方人设计的MSN等本来也是利用网络、广泛交友的即时通讯软件,和QQ没有什么区别,也带有西方人热情、开放的国民个性。但是进入华人圈后,用途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由于该软件一般必须知道对方邮件地址才能添加为好友,因此成为了工作关系甚至“熟人”私密交流的领地。所以经常可以在纪律森严的企业中看到网管禁止了QQ,但是对于MSN聊天却能网开一面。
就是这种“熟人”界面,使得华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借助其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情感特征。
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人际交往多限于非常亲密的人群,正如现代儒家文化倡导者费正清所说的,“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
|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
|
|
推荐女性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