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超市/网络超市 > 正文
|
|
门店数仅占一半 上海外资大卖场零售额占近八成
|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06-06-20
字体:
[大
中
小]
|
|
记者昨日从上海连锁经营协会获悉,该协会的一项最新统计显示,门店数仅占全市一半的本市外资大卖场,销售额却占了全市大卖场总销售额的近八成,外资大卖场的竞争力远远超过内资大卖场。
据上海连锁经营协会统计,到2005年11月底,本市的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欧尚、易初莲花、易买得、大润发、好又多、乐购等9家外资大卖场在上海拥有67家连锁门店,占全市大卖场连锁门店总数126家的53%。外资大卖场的销售额达到214亿元,,占全市大卖场销售总额297亿元的72%;外资大卖场的零售额达到163亿元,根据同口径比较,占全市大卖场零售总额214亿元的76%。
与大卖场业态外资强、内资弱的局面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本市便利店业态基本上由内资主宰市场。据统计,到2005年11月底,本市可的、快客、好德等8家便利店公司的5455家连锁门店共计实现销售93亿元,其中罗森、喜士多、全家等3家外资便利店公司的437家连锁门店实现销售额仅为6.3亿元。也就是说,占全市便利店门店8%的外资便利店门店实现的销售额仅占总销售额的6.8%,外资便利店不仅门店规模与内资对比悬殊,销售额比例也没有达到其门店相应的比例(注:其中全家便利店未进入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范围,其门店数和销售额为有关人士的估计数)。
本市的标准超市业态也基本上是内资的天下。据统计,到2005年11月底,农工商、联华、华联、家得利等10家标超在本市的1980家连锁门店共计实现销售679亿元,其中外资标超仅为顶顶鲜和屈臣氏两家,共计56家门店的销售额仅为6.3亿元。而且,以个人护理用品为主的屈臣氏超市与一般的标超没有可比性。业内人士指出,本市的标超在大卖场和便利店的双重挤压下,目前总体上处于调整阶段,正在朝时尚化、生鲜化方向转型。
据业内人士分析,形成本市大卖场业态与便利店、标超业态强烈反差的主要原因在于,不论是欧洲北美,还是亚洲或我国台湾的商业资本,几乎都选择了体量大、销售旺、人气足的大卖场业态进入我国内地的零售市场;而且,外资大卖场经营的时间较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其后台支撑系统远远领先于内资大卖场。
|
|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
|
|
推荐女性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