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性生活/性感女人 > 正文
|
|
当心博导落聘引发反向激励
|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06-06-20
字体:
[大
中
小]
|
|
吉林大学博导选聘改革近日完成,45名博导在新一轮选聘中“下岗”——失去了招收下一届博士生的资格。 这个举措在国内高校中极为罕见,被一些教师形容为一场“深源地震”。
笔者的一位朋友在吉林大学读博士,出于一种好奇,我打电话向他询问博导下岗一事。令我大吃一惊的是,我这位朋友的导师就在45位下岗博导之列。他说学校选聘的标准是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的数量,他的导师很出色,但多次申报的课题因为“人脉不旺”而被挤掉了,后来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立项的课题现实意义微乎其微,就干脆不去申请了。
我顿时无语,并对这位落聘的博导肃然起敬。我国学术界项目与课题申请过程中的制度性缺陷之大,寻租之广,近几年来常被人们所诟病。资格达到,但未必顺利获批;实力逊色,却可能捷足先登。笔者读研究生时也曾看到许多导师利用头上那顶博导的帽子,在外面疯狂圈钱,也曾亲历过一些不思进取的博导以自己的荣誉倚老卖老。从这一角度来说,吉大的博导选聘制度能起到一定的规制作用,但是选聘的标准仍不健全。
吉大的博导选聘制度最大的瑕疵是可能导致“反向激励”问题。即广大的博导们为了“保位”,争着去申请科研项目,但由于僧多粥少,可能会导致跑穴、寻租现象的愈演愈烈;一旦项目申请到手,便拱手扔给自己的研究生,然后迅速投身到下一个项目的“申报战役”中去。
第二个问题是,研究生怎能在导师选聘制度改革中没有一丝话语权?其实研究生是最了解自己的导师的,然而谁来倾听他们的心声呢?
教授与博导在我国的学术语境下,往往成了一种自主权力与至上荣誉的标志。吉大站出来医治这一病疾的姿态令人钦佩,但更应完善游戏规则,以免制造出另一种非正常的学术暗流。
|
|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
|
|
推荐女性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