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性生活/性感女人 > 正文
|
|
尼罗河 记录法老的时间机器 (组图)
|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06-06-20
字体:
[大
中
小]
|
|
尼罗河是世界上唯一一条自南向北流淌的大河。我们平常所说的尼罗河,通常是指以苏丹首都喀土穆北部的第六瀑布为起点、到尼河入海口之间的部分。再往上游,是大河神秘的源头:直到19世纪后半叶,人们才确切知晓那源头其实包括脾气迥异的两条河流-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
柔美的白尼罗河是尼罗河最长的支流。它发源于海拔2621米的热带中非山区,维多利亚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基奥加湖、艾伯特湖所构成的庞大湖区养育并丰盈了她;为了与青尼罗河相会,她穿越乌干达黑黢黢的丛林,跃下穆其森瀑布那高高的山岩,然后在苏丹炎热干燥的不毛之地现身。当她进入苏丹南部盆地时,河水泛滥成面积约10000平方公里的纸莎草沼泽,人们称之为可怕的“萨德”——阿拉伯语意为“无法通过的地方”。
火辣辣的太阳使“萨德”成为硕大无朋的“蒸发皿”,于此消耗了2/3的水量之后,消瘦的白尼罗河继续北流,本来清澈的河水被“蒸发皿”里腐烂的植物染成了灰绿色。终于,众多支流的汇入使白尼罗河成为一条庄严成熟的大河,在她徐缓宽阔的怀抱里往来穿梭着古老的三角帆船和长笛起伏的汽船。
与它的情人相比,青尼罗河则是一条粗野的支流,源出于海拔2000米的“非洲屋脊”——埃赛俄比亚高原。在那里,来自大西洋的云朵化作了如注的雨水,在山坡上冲刷出一道道沟壑,并将大量的泥土卷入溪流。在非洲最高的湖泊——迷人的塔纳湖,青尼罗河放慢了脚步,水流在浅滩、礁石中缠绵了大约30多公里的路程,然后突然飞流直下三千尺,在雷霆般的轰鸣声中塑造了非洲第二大瀑布——梯赛斯特瀑布。
在接下来的河段中,青尼罗河奔腾650公里,转了一个马蹄形的大弯,最后冲出山谷,闯进苏丹南部平原那令人窒息的酷热。青尼罗河每年有4个月如脱缰的野马般纵情奔流,提供了尼罗河全部水量的6/7。正是由于它每年8、9月间水量急增,尼罗河才有了每年一度的泛滥,也正是它,从埃赛俄比亚高地山远水长地携带了尼罗河泛滥时所沉积的肥沃泥沙。
在苏丹尘土飞扬的首都喀土穆的正中心,喧闹的青尼罗河与恬静的白尼罗河纵身相会,从此才正式称为尼罗河,并变得水量大增,气势恢宏。有趣的是,与中国的武汉三镇相似,喀土穆也由喀土穆、北喀土穆和恩图曼三镇构成,各镇间有桥相连;可是喀土穆比中国的“火炉”武汉更“火”,它是著名的“世界火炉”,最高气温竟能达40-50℃!
这之后,尼罗河拐了一个大大的“S”形的弯穿越酷热的努比亚大沙漠,由于缺少雨水而成为一匹缓缓移动的浊流。在这段长达1885公里的艰难行程中,尼罗河又接纳了6条支流,并灌溉了河流两岸无垠的棉田。苏丹的长绒棉产量仅次于埃及,居世界第二位,为这个靠农业吃饭的非洲国家赚取了宝贵的外汇。
终于近了,近了……
尼罗河分明也感受到了那个时刻的来临,她加快了脚步,又摇身一变而成脱缰的野马,串起大大小小一连串的急流、险滩和瀑布,然后她纵身一跃,倾入了烟波浩渺、蓝飘带般的纳赛尔湖。这个世界最大的人造湖长达500公里,是阿斯旺大坝的姐妹。虽然蓝飘带的一端甩到了苏丹境内约70公里,可是那被她从旧石器时代末期起已滋润了1万年的埃及,那被希罗多德称为“尼罗河赠礼”的埃及,不就在眼前么?
尼罗河从南至北,纵贯埃及全境,长达1350公里,灌溉着240万公顷的土地。在沙漠占国土面积达96%的埃及,尼罗河就意味着生命:仅占国土面积3%的尼罗河谷和三角洲里,麇集着96%的埃及人!在大河两岸,星罗棋布着绿油油的麦田和棉田、齐刷刷的柑橘林和香蕉林、青纱帐似的甘蔗田和玉米地……埃及的长绒棉洁白光亮,素有“白金”之称,占世界总产量的约1/3。
在修建阿斯旺大坝以前,尼罗河畔的土地据说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这要归功于尼罗河年年岁岁有规律的泛滥。每年7月伊始,青尼罗河带着从山上冲刷而下的泥土如海啸般汇入干流,尼罗河因而水量大增。埃及人一边焦急地关注着河水的变化,一边抬头向天边祈祷。
8月了,忽一日,明亮的天狼星缀上了黎明的天幕;根据积年的经验,人们知道泛滥的河水就要来了!果然,伴随天狼星的出现,尼罗河水排山倒海般席卷而至。汹涌的河水漫过河床,洗去土壤的盐分,并把从上游带来的大量矿物质和有机质沉积在两岸的田野里,给埃及的耕地广施上一层天然的细肥。这肥沃的土地是埃及人的生命保障,也是支撑埃及文明的基石。
据估计,埃及古代用尼罗河水灌溉的土地有270多万公顷,远远超过了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使埃及成为“地中海沿岸的粮仓”。沿着大河,古埃及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最辉煌的农业文明。直至今日,埃及的粮食产量都一直居非洲之首。
可是哺育了埃及的尼罗河又绝非一条驯顺的河流,她的流量会出现巨大的起伏。当水位涨到16“腕尺”(cubit)时,丰饶的一年便已出现在了地平线上。可是如若水位涨不到那个高度,远离河岸的土地和高地便无法得到浇灌和“施肥”,人们就将面临一年的干旱与饥馑;如若水位超过了18“腕尺”,大地就会变成水乡泽国,疫病流行。于是大规模的治水便成了古埃及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大规模工程需要极有力的组织,法老就是这个组织的最强有力的人物,他是埃及人的生存希望。所以,埃及的法老不仅是大权在握的一国之君,他还是神的化身。
6000年前的古埃及人,生命系于尼罗河一线,他们依据尼罗河的涨落创造了闻名世界的“太阳历”。天狼星现身、大河始泛滥的那一天就是新年的第一天,至次年天狼星出现在同一位置为一年,恰好是365天。一年分为三个季节,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收割季,每一季又分为4个月,每月30天,年终另加5天作为祭祀神灵的节日。
瞧,那不就是埃及最南端的阿布辛比勒神庙么?在沉睡了3000年之后,布尔卡德于1813年“误打误撞”地发现了它。当时这个瑞士人在当地阿拉伯人的引领下去看尼菲塔莉王后的小神庙,当他准备原路返回时,却鬼使神差地向南绕了一下,结果突然看到4座几乎已全部陷入沙中的巨像,雕刻在200米之外一个很深的山口中的岩壁上。他猜想巨像可能是一座大神庙门口的装饰。他猜对了。
4年后,意大利人贝尔佐尼挖了足足20天的沙子后,从一条狭缝爬入了巨大的神庙。火把点燃了,他惊呆了:忽明忽暗的火光映照着四下里巨大精美的雕像、生动亮丽的浅浮雕和色彩鲜明的壁画……这是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290-前1223年在位)的神庙,门口的巨像就是这位法老王的造像;神庙内部的壁画还描绘了他驾着华丽的战车、带着驯服的猎豹和在苏丹战争中抓到的俘虏凯旋的场景。然而又过了近100年,在时任埃及文物局局长的马斯佩罗的主持下,大神庙门口的沙才被彻底地清理干净。它终于重见天日。
1956年,埃及政府决定在阿斯旺建造新水坝,尼罗河两岸努比亚地区的所有古代遗址和文物立即面临没顶之灾。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0年发起了国际性的救援大行动,所有成员国都迅速积极地响应了这一号召。在水坝完工之前的8年里,全世界的40个考古团体挽救了20多座古代建筑,而这次行动也成为尼罗河流域最负盛名的考古学成就。
阿布辛比勒神庙的挽救是其中最为壮观的挽救工程:为了避开因建造阿斯旺大坝而形成的纳赛尔湖湖水,阿布辛比勒的两座神庙被分割成重达20吨的巨块,移向高处重建。当相当于6层楼高的大巨像又安然无恙地矗立在比原址高200米的新址,全世界热爱古埃及的人们都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待尼罗河在烟波浩淼的纳赛尔水库歇息够了她已奔流5000多公里的水波,她带着惊天动地的轰鸣冲下111米高的阿斯旺大坝,至此她终于越过了“尼河六瀑”的最后一道,洋洋洒洒地进入了阿斯旺。挡住天边云影的那些庞大多岩的方山开始缓缓后退,葱笼迷人的尼罗河谷如翡翠长廊将河水夹峙其间。
阿斯旺大坝的建造是埃及现代最宏伟的工程之一,它耗资15亿美元巨款,从1960年——1970年,足足用了10年时间才告竣工。几乎有40层楼高的大坝长3830米,宽980米,共动用土石4300万立方米。整个高坝气势磅礴,犹如横跨大河的巨虹,它的一边是蜿蜒迂曲的尼罗河,另一边是大海的一颗泪滴——纳赛尔水库。
从水坝开始发挥作用起,已有40万公顷沙漠化作了尼罗河谷的良田,另有100万公顷土地由于可以终年获得河水的滋润而从一年一熟转为两熟甚至三熟,埃及的农业产值因此翻了一番。大坝每年发电80亿千瓦,占埃及用电总量的70%,4000个美丽的村庄从此被点亮。
然而光明的背面总会有阴影。阿斯旺大坝控制了尼罗河千百年来周而复始的泛滥,肥沃的淤泥再也不能滋养沿岸和三角洲的土地,农民们不得不购买昂贵的化肥种田,而化肥又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此外,从前传播血吸虫病的水蛇会在旱季死去,而现在全年供水使水蛇得以成活和迅速繁衍,血吸虫病的发病率由此上升。无论怎样,孰是孰非,孰功孰过,时间和现实将给出最好的答案。
从阿斯旺沿尼罗河北上,约200公里就来到了昔日声名赫赫的“百门底比斯”的遗址-古埃及中王国(公元前1991-前1786)和新王国(公元前1567-前1085)时代骄傲的闪光的都城—卢克索。在近700年的时间里,法老们就从这颗“上埃及的珍珠”发号施令,使古埃及的政治和经济达到了辉煌的巅峰,成为东北非和东地中海的第一强国。此间法老们不断扩展他们的版图,并建造了无数的神庙与庞大的墓群。
如今卢克索已成为一座现代旅游城市,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馆,有着“宫殿之城”的美誉。尼罗河穿城而过,将其一分为二。由于古埃及人认为人的生命同太阳一样,自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因而在河的东岸是壮丽的神庙和充满活力的居民区,河的西岸则是法老、王后和贵族的陵墓。“生者之城”与“死者之城”隔河相望,形成两个世界的永恒循环的圆圈。
在现今卢克索的古建筑群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是卡纳克神庙。它的殿堂占地达5000平方米,有134根圆柱高耸入天,其中最中间的12根高21米,5人不能合抱,通体遍布精美浮雕。400余年前,第一个走入这“多柱大厅”的欧洲人在烈日下惊呆了:“我走进去,一眼看到整行整列的巨大圆柱,还以为自己在做梦!”
|
|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
|
|
推荐女性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