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性生活/性感女人 > 正文
|
|
中国程序员的现状:工人?白领?
|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06-06-20
字体:
[大
中
小]
|
|
如果只从软件产业链和人力资源结构看,他们确实是软件行业中的基础性、工程化人才。因此,在产业内部,可以称他们为“工人”或“蓝领”,但从全社会角度看,他们的工作性质还是应该属于白领阶层。两个月前,杨坤拿到了北大青鸟APTECH公司的软件工程师认证。记者几天前见到他,得知他已成为国内一家著名软件企业的程序员。“我就是现在正流行的‘软件蓝领’中的一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写程序编码。”杨坤现在的月收入4000元左右,“虽然算不上很高,但就目前的就业形势和我的大专学历而言,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杨坤说。据刚从印度硅谷班加罗尔回来的清华大学软件学院辜教授介绍,在印度,像杨坤一样的软件蓝领,其月收入也不过相当于每月3000元人民币左右,相较于385美元的人均GDP,他们的收入甚至超过了很多印度白领。并非蓝领。
据专家介绍,所谓“软件蓝领”一词实际上是从印度传来,指那些至少掌握一门开发语言或开发工具,所从事任务与软件工程中的需求分析、系统分析、概要设计无关的程序员。在印度的软件产业中,这些大量的低成本程序员是由高中生毕业后进行简单培训就可以担当的。
在中国,引入这个词,是为了更形象地描述正在形成的专业从事程序开发的这一类人群。这些人虽然被称为“蓝领”,但从整个社会角度看,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从事软件开发的人员都是白领,而不是蓝领。北大青鸟阿博泰克(APTECH)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明就这样认为,他说,对程序员来讲,他们需要系统地掌握同开发相关的工具和技能,属于脑力劳动范畴。如果按传统的蓝领和白领定位,他们的知识层次和劳动性质应该属于白领,而不是蓝领。此外,程序员工作对再学习能力的要求很高。从事软件开发,相应的知识更新很快,程序员需要不断地学习。而从软件开发产业所创造的价值看,程序员所创造的价值也要比传统产业高得多。因此,如果只从软件产业链和人力资源结构讲,他们确实是软件行业中最基层的基础性、工程化人才。在产业内部,可以称他们为“工人”或“蓝领”,但从全社会角度看,他们的工作性质,还是应该属于白领阶层。
巨大缺口,目前中国软件企业以每个月几十家的速度增长,在未来三年内,中国“软件蓝领”的需求将达到20万人以上,而社会所能提供的软件人才也仅在2万人左右,也就是说,中国在未来三年内,“软件蓝领”的需求将有15万人以上的缺口。
清华大学的辜教授告诉《财经时报》记者,近十年来,中国培养了近50万计算机毕业生,如果仅从计算机系毕业生人数看,50万这个数字不算少,但事实是这50万人中有多少从事了软件开发呢?相信不到1/10。以清华大学为例,一个计算机班50人,毕业后,第一年从事软件开发的只有4个人,一年后的今天只剩下一个了,其他人做什么去了呢?都去搞系统集成。问他们为什么不再从事软件开发,他们说,当编程的工作时间长,没有私人时间,而且受年龄限制。
如何发展?
向印度学习,“制造”大量的“软件蓝领”,被一些人认为是使中国迅速成为软件大国的法宝。据悉,教育部已正式批准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35所国内重点大学,成立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各个层次的软件人才。但北大天正公司开发部经理唐晓峰却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虽然印度软件产业中大量低成本程序员由高中生毕业后进行简单培训担当,但因此认为在中国也可从大专、中专生中培养程序员的想法,其可行性值得怀疑。首先,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这就为以英语作为编程语言的印度程序员带来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而在中国,很难想象一个高中生经过一两年的培训就能将英语熟练掌握。
其次,“软件蓝领”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是大规模工业生产已成气候。印度的软件公司动辄就是上千人规模,超过千人的软件公司上百家,有18家甚至超过5000人,如著名的InfoSys公司,2000年初规模达4.5万人,现在更是达到了9.5万人的超大规模。而目前中国IT业,尤其是软件行业,大量企业还处在“手工作坊”阶段,这势必会导致企业对突然冒出来的大量专门从事基础编程的软件蓝领们消化不良。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唐晓峰的这种看法。杨明就认为,中国的确没有印度、爱尔兰那样的语言优势,但软件行业所用的英语只是有限的词汇和语法,通过训练,程序员完全可以掌握。至于现有软件行业是否能够容纳那么多“软件蓝领”,这也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企业要发展,开发人员就应该分层次,要有合理的结构,这就会需要大量从事基础工作的“软件蓝领”。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软件蓝领”的出现可以促进企业进行合理分工,使企业逐步壮大。而随着企业发展,企业也会对“软件蓝领”产生更大的需求,两者相互促进,而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个问题。
|
|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
|
|
推荐女性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