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八卦/八卦新闻 > 正文
|
|
中文无太多笑料 配音成了引进剧的绊脚石?(图)
|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06-06-20
字体:
[大
中
小]
|
|
每天以6集速度在央视八套《海外剧场》播出的美国情景喜剧《人人都爱雷蒙德》,已经是第二次在央视露面。不过,据现在的收视调查,与年初首播的0.1%收视相比,“复出”的“雷蒙德”并没有惊人之举,许多观众认为“雷蒙德”说中文并无太多笑料。
剧情离中国太远?
中国观众最早接触的情景喜剧恐怕就是美国的《成长的烦恼》,该剧是美国1985年至1992年间收视率最高的情景喜剧,迄今仍在我国的电视荧屏上播放,希弗一家人乐天豁达的性格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中国观众也因夫妇二人的教育方式捧腹。
而上演了9年、共播出210集、赢得大小65个艾美奖的《人人都爱雷蒙德》,与《成长的烦恼》一样,是典型的美国家庭情景喜剧,它没有大场面,也没有耸人听闻的情节,原料全是普通家庭生活中的日常琐事,所以它恐怕是最能够让中国观众认同的一部剧,它涉及的家庭人际关系在很多方面让中国观众也产生共鸣,它让中国观众了解到,美国家庭如千千万万的中国家庭,也有数不尽的烦恼,也有头疼的婆媳关系、夫妻间的口角、子女问题上的意见不一致,它又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家庭是如何处理和化解这些问题的。虽然《人人都爱雷蒙德》来自大洋彼岸,但在剧情上离中国观众并不远。
文化背景不同?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八套的《海外剧场》播出了《人人都爱雷蒙德》1996年的第一季,而后央视又买下了该剧1997年、1998年、1999年的二、三、四季,并加紧翻译、配音。不过第一季播出并未得到观众共鸣,收视率一直不见起色,制片人将原因归于中美文化背景的不同,把美国人逗得哈哈大笑的事,中国人未必觉得可笑。比如,剧中有句台词是“感恩节不吃火鸡难道吃鱼吗?”美国人听了笑翻天,中国观众却觉得没什么好笑的。
但是,家庭关系是超越国界和文化的永恒话题,每个人不管来自地球的哪个角落,不管说哪种语言,都能找到共鸣。这也是为什么《人人都爱雷蒙德》的琐碎故事至今已经讲了9年,观众们仍然乐此不疲地守在电视机前,看雷蒙德·巴隆一家无休止的矛盾与宽容、争执与和解。因此,文化背景不同也不是收视率低的主要原因。
配音才是“罪魁祸首”?
有网友称,看过“雷蒙德”原版碟片,剧中很多笑料都来自美式俚语,很难用中文翻译,好不容易翻译过来,又无法让中国观众笑出声来,还不如用“字幕版”代替“中文配音版”。对此,央视方面认为,经过中文翻译肯定会损失一些笑料,采用字幕版的确可以满足一部分有一定外语基础的观众的需要,但绝大部分的观众还是倾向于经过中文配音的版本。《疯狂的主妇》在中国遭遇收视“滑铁卢”就是因为配音,有观众指出其配音仍然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内正统配音风格,字正腔圆,语调华丽,每句话都好似“诗朗诵”,难以表现出“疯狂主妇”的疯狂特点,与整部剧的诙谐讽刺风格不相符。而《白色巨塔》也曾遭遇配音质疑,可见配音的好与坏直接影响观众情绪。每天都要坚持到凌晨观看“雷蒙德”,却没有预期的笑声,观众当然不会买账,又怎能有高收视率呢?
|
|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
|
 |
推荐女性文章 |
|
|